『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当司马炎偶尔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杨骏弄鬼,杨骏所用之人不当,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下令尚未成行的司马亮参与辅政。但是诏书被杨骏扣押,不为外人所知。过了两天,司马炎病危,杨皇后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了点头。于是杨皇后便召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口头传达司马炎的旨意,让他们作遗诏。遗诏写成后,杨芷亲自呈给司马炎看,司马炎“亲视而无言”。两天后的四月二十日(5月16日124
),司马炎在洛阳含章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临终前,他还在打听:“汝南王来了没有?”他死后,被葬在峻阳陵(今河南偃师南蔡庄村北87
)。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司马炎死后,太子司马衷即位,即晋惠帝。杨骏得以总揽朝政。但是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将杨骏杀死。此后,几位掌握重兵的宗王纷纷卷入争夺最高权力的动乱之中,终于演成了破坏性极大的“八王之乱”。建兴四年(316年),前赵皇帝刘聪派兵攻破长安,俘获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这时距司马炎之死,还不到三十年。
为政举措
政治
初步确立三省制度
西晋代魏,同曹魏代汉一样,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进行,曹魏时的显贵大都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为防止功臣之间为官职高下而引起纷争,司马炎杂糅上古及汉代“三公”的名目,在中央政府设置品级极高的太宰(安平王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义阳王司马望)、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大司马(石苞)、大将军(陈骞)等职,号称“八公同辰,攀云附翼”,成为历史上鲜见的因人设官的典型。
89
另外,汉魏以来权力日益上升的尚书机构,在西晋时取得了朝廷大政的决策权。尚书台(省)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主掌,西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职权上,都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真宰相,有时皇帝还特置录尚书一职以委任权宠,全极处理尚书台事务,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15
中书省、门下省的职权也得到增强。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16
巩固门阀制度,维护勋贵、士族利益
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巩固门阀制度
曹丕代汉时,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了九品中正制。由于负责品定人物的各级中正官逐渐为大族名士所控制,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士族操纵选举的有力工具。司马炎受禅后,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时,品定人物已不按才能,家世是选官论品的唯一标准。各级中正在定品之前,只看对象的籍贯和门第。先世官位的大小反映了门第的高低,其中尤为重视的是“当代轩冕”,所以西晋朝廷的重要官职,几乎为功臣勋贵及其子弟所垄断,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89
太康五年(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因九品中正制是“权时之制”,不但“未见得人”,反而有八种弊病。于是他上书要求废止该制。在奏疏中,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使中正可以任意弄虚作伪,营私舞弊。“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效,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它使朝廷的吏治腐败,“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由于中正公然接受贿赂,上下其手,所以“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绩于官而获高叙”,真正有才能的人反倒被埋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89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著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司马炎在位之初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
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在灭吴之后颁定的户调之式中给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实际权利的士人以经济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权(参见“为政举措-经济”部分)。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门阀士族遂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一种最为活跃的政治势力。17
维护勋贵、士族利益,安抚南方士族
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命令杜预草拟官吏黜陟的办法。杜预建议在各部门设置主持考课的官吏,逐年对考课对象进行评定,然后根据他们在六年任期中成绩的优劣予以升降。他特别强调,对不称职的人不能过分宽容98
。杜预制定的考课办法虽然比较合理,但因可能触及功臣勋贵和士族的利益(西晋政权是司马氏与其他士族的联合专政),最终还是被司马炎否定了。只要这些功臣勋贵和士族不直接威胁他的统治,司马炎对他们一律取放纵包庇的态度。上一年,已故立进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已故尚书仆射武陔等达官贵人强占官田,受到司隶校尉李憙的弹劾143
。司马炎避贵施贱,只追究了刘友的责任,而对山涛等
(本章未完,请翻页)